地方金融 2015年第9期 《广西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专稿》
2005年以来,广西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十年中贷款保持较快增幅,以仅占广西20%的资金,发放了广西近50%的涉农、小微企业贷 款和70%的农户贷款。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获得广西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评为“中国地方金融2014十佳服务三农银行”,跻身广西百强企业、广西十佳企业。
今年上半年,广西农信社又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支农支小成绩单:全系统累放涉农贷款982.49亿元,比年初增加222亿元,同比增长8.73%;累放小微企业贷款553.8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06 亿元,同比增长13.53%。
(以上数据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日期为 2015 年 6 月末)
涉农贷款连续9年全区第一
广西农信社严格落实国家金融政策,坚持走强农惠农富农的成长之路。近年来,在支持“三农”方面坚 持做到“不变、不减”即:支农方向不变,支农力度不减,立足农业大省实际,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信贷支农落到实处。
自治区联社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各县级农信社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严格落实银监会近年下发的《关于 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别结构,实行差别化考核,在信贷规模上重点满足涉农需要,在信贷考核指标中专门设置“涉农贷款增长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长率”等指标,提高农户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涉农贷款中的比例,切实 提高各县级农信社支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在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 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的基础上,广西农信社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建设,不断丰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 镇)”的内涵,出台农民诚信奖励与失信制约办法,对信用农户主动调增授信额度(最高可增加30%),主动下调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最多可下调15%),对诚信农民手续简化、额度放宽、利率降低、审批加快等,打造农村良好金融生态,诚信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有效破解。
截至2015年6月末,广西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2763亿元,比年初增加22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增加额连续9年居全区金融机构第一位。
助推农业产业化
广西农信社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金融支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主动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逐步扩大 业务合作范围。在公布的12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1家与农信社有业务合作关系,114家自治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已有85家与农信社建立了业务关系。仅制糖、酒精淀粉、茧丝绸、林业等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化企业,2014年累放贷款232亿元。
首先,创新支农模式,推进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大力采取“公司+基 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一改过去农民种养什么就贷款支持什么的支农方式。联合龙头企业、专业 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 用,以及根据订单、发放小额农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种养殖业,使农民从盲目种植、跟风种植转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有效地连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不仅农民贷款获得性大大提高,农信社贷款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多方共赢。2015 年上半年,广西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达1002.58亿元,比年初增加55.9亿元,增幅5.91%。
其次,创新担保方式,缓解企业担保难。广西农信社根据企业、行业不同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 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大大拓宽了龙头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贷款100多亿元。广西金穗农业投资集团是一家香蕉种植企业,广西农信社创新推出了以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即未来香蕉收入)质押的方式向该企业发放贷款1.6亿元。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 亿元,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金4000余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2200多万元。近3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信贷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广西农信社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压缩 非农信贷投放,确保龙头企业原材料收 购资金的需要。近3年,共向80多家糖 企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10多亿元。
同时,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广西农信社以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视角,将 金融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的育种、种养殖、农产品初、深加工等各个环节。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良好机遇,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增育缫丝产、供、销市场,搭建龙头企业与蚕农合作的平台,支持广西桑蚕走专业化、产业化经营道路,带动了17.9万户桑农发展生产,几年来累计向缫丝企业发放贷款48亿元,为广西成为全国桑蚕老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广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全区总人口5200万,其中3000多万在农村,同时广西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蔗糖、桑蚕、商品林、香料、木薯等产量全国第一,荔枝、龙眼、香蕉、罗非鱼、对虾等产量全国第二。其中,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6%,被誉为“中国糖都”;蚕茧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态势。
2012年,广西农信社立足广西区情,紧紧围绕广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各级农信社加大对蔗糖、畜禽、速丰林3个千亿元产业,粮食、水果、蔬菜3个500亿元产业,桑蚕、油茶、优势水产品以及花卉、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等9个百亿元产业的支持力度。一年多来,仅3个千亿元农业产业就累计发放贷款250多亿元,占同期涉农贷款累放额的12.06%。
广西原料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5%,近年来广西农信社积极支持蔗农种植甘蔗,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蔗农贷款呈逐年跨越式增长趋势,仅2012年,广西农信社就发放了贷款78亿元,支持98家制糖企业(占广西117家的84%)发展壮大,带动了广西56个县、近2000万农民种植原料蔗,支付农民原料蔗款110亿元,36个贫困县靠种植原料蔗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2014年广西农信社投放蔗农贷款15亿元,支持蔗农户数5.9万户,占蔗农贷款户数90%以上。
打造支农服务新机制
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广西农信社要加快向农合行、农商行过渡的改革目标。同时,积极落实中央对涉农地方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并且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地方优惠政策,帮助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资本实力与防化风险能力,强力推进广西农信社向现代农村金融企业迈进。
2009年,中国银监会在全国推广了广西农信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肯定了按照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起来的广西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管理更规范、资产更优化、效益更提高、支农更有力、服务更到位。 2010年5月,银监会致函自治区政府,充分 肯定广西自治区联社规范履职、夯实基础的成熟做法,并向全国推广。自治区联社推进县级农合行改制组建工作连续3年被广西区党委、政府作为“亮点”工作通报全区。截止2015年6月,广西农村银行机构的数量和占比位于全国第9,西部第1。
新的体制机制使广西农信社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综合竞争实力、抵抗风险能力和支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广西地方金融的核心力量和金融支农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