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 2015年第9期 《广西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专稿》
十年来,广西农信社做好了服务三农和小微的金融需求工作,金融之花在八桂绽放盛开。如今,八桂的上空吹遍普惠金融的四季之风,广西农信社多措并举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农村金融服务更“接地气”、“贴民心”,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到处能听到农民对农信社的啧啧称赞声。
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播撒农村普惠金融“及时雨”
“农信社真是我们蕉农的‘及时雨’,今年就支持我300多万元种 植香蕉。”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桐村香蕉种植大户卢景帅高兴地说。
“每个村屯都有信贷员,每个农户都建有‘经济档案’,在对客户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群众融资需要设计金融产品服务,更容易满足群众需求。”隆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黄治强说,针对500亩以上的香蕉种植大户,每年安排3亿元设立“金香蕉”助业贷款,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
这是近年广西农信社开展信用工程建设践行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
广西农信社连续8年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图为农信工作人员为中外客户提供安全、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广西农信社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金融服务进社区,阳光农信惠万家”阳光在线特别节目,活动现场吸引大批市民排队办卡。
信用工程建设是广西农信社支农、惠农、扶农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民只要参加农信社的信用评定,符合授信标准,就能随时向农信社申请信贷服务。广西农信社让普惠金融“及时雨”撒遍八桂大地,被评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 乡镇”的农户办理贷款像存取款一样方便。
充分利用惠农政策,便民利民惠民深入人心
农村金融触角的延伸,既惠及了农民,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新机遇。广西农信社着力搭建完整、通畅、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体系,现代化支付、农信银、银联、网上跨行支付、大同城、第三方支付等系统全面覆盖,全面实现了互联互通,使助农金融服务更具生命力,使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深入人心。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各项支农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惠农政策,并依托银行卡发放。广西农信社充分发挥农信社网点众多的优势,对涉及千家万户的粮食直补、农资补贴、库区移民补贴等近40个项目的各种惠农支农补贴,主动提供服务,为广西近千万农户免费开立卡(折)账户,建立起“一折(卡)通”的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网络;全力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新农保代收保费、代发基础养老保险金等金融服务工作,为政府惠农补贴发放搭建安全便捷渠道,把国家惠农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架设了一座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
广西农信社还按照“多予少取”原则,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减轻农户利息负担,解决城乡居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利率定价差别化,切实让利于民。规定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困难农户子女上学、治病医疗、扶贫开发、计生 诚信户等扶贫济困的农户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一般农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得超过10~20%,比以往农户贷款利率少上浮20~3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减少利息支出近10亿元。
按照银监会“四公开”“七不准”的要求,广西农信社深入开展不规范经营行为清理整顿,严格规范金融从业行为,并实行减费让利,如免收网银转账手续费、降低跨行转账、取款手续费等,每年为龙头企业及其他客户节约支出1000多万元,把党的富民惠农政策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使农户和小微企业得到实惠,小微企业组可以轻松发展。
信贷人员送金融知识到田间地头。
信贷人员到涉农企业调研。
推进电子化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之前到乡信用社网点领新农保,几十里的路程,往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现在到村农资日杂店的‘桂盛通’刷一下卡,就办成了,非常方便。”广西融水县安陲乡龙口村的张干祥老伯深有感触地说。
农民足不出户,鼠标一点,键盘一摁,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小额存取款、缴费等业务在家门口即可办理…… 如今,这一切在广西农村已成为现实,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便利的金融服务。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广西农信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入大量资金,着力抓好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点(自助)、电子渠道“三位一 体”的服务渠道建设。2010年初投入1340万元在21个县的37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新增设金融服务点,于2010年上半年就实现了农信社在全区金融服务全覆盖,提前完成中央一号文件、中国银监会提出的“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偏远地区金融服务难题。
2013年投入2300多万元,在广西行政村全面布设桂盛通机具。 2014年起,深入实施金融服务挺进校园、专业(综合)市场、繁华地段、机关单位、社(园、商)区工程的“五个挺进”工程。
目前,广西农信社在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做到农村营业网点不减少,服务人员不减少,构建了营业网点、自助渠道、电子渠道“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无盲区、全天候”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
积极支持“美丽广西 生态乡村“建设。
那坡县百省乡百省屯安装边境助农取款服务点。
创新富民惠农工程,提高服务满意度和覆盖面
广西农信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大组织架构创新力度,创建高效、快捷、安全的服务平台,通过设立“三农服务部”、“贷款中心”、“三农服务窗口”,组成一批专门面向“三农”服务的信贷人才队伍,为广西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细分客户群体,自治区联社积极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消费习惯的特色农村金融产品。在前期25家农信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广西全面推广桂盛信祥卡业务,截至2014年12月末,以桂盛信祥卡为载体累计发放贷款37444笔,金额18.38亿元,余额9.42亿元。
自治区联社积极推广党员信贷、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与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合作,将扶贫小额奖补试点推广到全区20个县,撬动2个亿的信贷资金,探索构建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已累计发放贷款1.93亿元,贷款余额1.58亿元。
自治区联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田东农村金融改革基础上,以田阳为试点,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推广低成本、可复制、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五大创新”:创新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创新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无缝对接模式、创新金融知识宣介方式、创新产品更“接地气”。
在总结田东、田阳农商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联社下发了《进一步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的通知》,指导全区农信社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打造广西最大的普惠制金融服务。目前,以此五大措施为基础的农信社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工作已在全系统推广实施。
岑溪农合行引进台湾微贷技术,成立了微贷中心,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对小额贷款实行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来宾桂中农合行成立了“三农”服务部、贷款中心、“三农”服务专窗,加强对区域支柱行业和特色产业的金融服务。
兴安农村合作银行推行了利民工程,打造贷款绿色通道,对“三农”贷款和优质客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从优的“三优”政策。还开办了“农机具专项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兴安农合行的经营业绩在当地金融机构中取得了存、贷款总量和市场占比及资产质量等9个第一。
南宁市区联社深入企业,仔细分析,认真调研,以南宁市富庶百乡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质押担保物,向该公司发放贷款1500万元,有效解决了客户资金周转困难。目前,百乡果公司第一批百香果已经上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银企双赢。
陆川县联社针对养猪业“用款频率高、资金周转快、需求贷款急、担保融资难”的特点,改变原信用+联保贷款方式,围绕扩大抵质押物担保,引入控风险、加保险等现代金融元素,为养猪户量身定做一套新型的具有 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猪保通”,采取“企业动产抵押+产权公证+生猪保险+循环使用”的办法,实行授信循环贷款或按揭贷款,该产品得到了广西银行业协 会的肯定,已上报中国银行业协会参加“三农”和小微金融产品双十佳评选。
据统计,2005年以来累计有 693.25万户农户在广西农信社获得贷款,占广西农户总数的66.21%。 截至2015年6月末,在广西农信社有贷款余额的农户数达169万户,占农户总户数的16%;农户贷款余额100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0%,农户贷款余额占广西银行业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