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一首脍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炮而红,传遍大江南北。
周末,领着妻子带上快两岁的女儿回老家看看爸爸妈妈,更深刻体会到这首《常回家看看》的动情之处,自从08年参加工作以来,由于是在家乡工作,回老家也就是十几公里,觉得家好像很近,想回就回,可实际上没什么事很少回家,一年也就是那么几次回家,要么是爸妈生日,要么是节假日。如今结婚生子,为人夫为人父,更是少回家,由于母亲脚不太方便,也没来帮带女儿,都是由岳母带着,女儿也很少看到爷爷奶奶。这一回去,由于不是谁生日也不是过节,父母亲都有些意外,看着越长越大越可爱的孙女,爸妈喜上眉头,甚是高兴,那种喜悦感是我不曾体会到的。其实也没买什么东西回去,也没花多少钱,可爸妈却有一种满足感,至少他们知道儿子心里还有他们,爸妈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很少上兴安,即使上兴安也是来卖杂货,都是匆匆赶着回去,因为回去晚了没有车,也不想让我送他们回去,怕给我带来麻烦,所以即使他们来兴安,基本上也不来我们家坐坐。
这一次回家,给我更深刻的体会是爸妈确实比以前老了,额上的白发似乎越来越多,而我这个做儿子的平时忙于工作却没有察觉到,毕竟父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了,母亲也六十有三了,在古代六十岁就是花甲之年,再过三年父亲就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所以说爸妈确实老了。以前小的时候,父母亲担心没能让我吃好穿好;读书的时候,父母亲担心我读书完了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儿子工作了,父母亲又担心儿子能不能找到好的媳妇;儿子结婚了,父母亲又担心孙女有没有人带。看来儿女永远是父母亲一生的牵挂,而儿女却不一定时刻都牵挂着父母,总认为父母身体好好的,总要等到父母亲生病了或是这里那里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想到牵挂父母。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工作了有钱了,好好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优裕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如今,虽算不上富裕却足以让父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父母亲却不愿过这样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能劳作的时候就一定要劳作,不想给儿女有任何负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爱,辛辛苦苦把儿女拉扯大,却从来不求回报。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所以其实孝敬父母并不是养着他们,而是常回家看看,亲,你是否有所悟,你常回家看看了吗?
周末,领着妻子带上快两岁的女儿回老家看看爸爸妈妈,更深刻体会到这首《常回家看看》的动情之处,自从08年参加工作以来,由于是在家乡工作,回老家也就是十几公里,觉得家好像很近,想回就回,可实际上没什么事很少回家,一年也就是那么几次回家,要么是爸妈生日,要么是节假日。如今结婚生子,为人夫为人父,更是少回家,由于母亲脚不太方便,也没来帮带女儿,都是由岳母带着,女儿也很少看到爷爷奶奶。这一回去,由于不是谁生日也不是过节,父母亲都有些意外,看着越长越大越可爱的孙女,爸妈喜上眉头,甚是高兴,那种喜悦感是我不曾体会到的。其实也没买什么东西回去,也没花多少钱,可爸妈却有一种满足感,至少他们知道儿子心里还有他们,爸妈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很少上兴安,即使上兴安也是来卖杂货,都是匆匆赶着回去,因为回去晚了没有车,也不想让我送他们回去,怕给我带来麻烦,所以即使他们来兴安,基本上也不来我们家坐坐。
这一次回家,给我更深刻的体会是爸妈确实比以前老了,额上的白发似乎越来越多,而我这个做儿子的平时忙于工作却没有察觉到,毕竟父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了,母亲也六十有三了,在古代六十岁就是花甲之年,再过三年父亲就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所以说爸妈确实老了。以前小的时候,父母亲担心没能让我吃好穿好;读书的时候,父母亲担心我读书完了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儿子工作了,父母亲又担心儿子能不能找到好的媳妇;儿子结婚了,父母亲又担心孙女有没有人带。看来儿女永远是父母亲一生的牵挂,而儿女却不一定时刻都牵挂着父母,总认为父母身体好好的,总要等到父母亲生病了或是这里那里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想到牵挂父母。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工作了有钱了,好好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优裕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如今,虽算不上富裕却足以让父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父母亲却不愿过这样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能劳作的时候就一定要劳作,不想给儿女有任何负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爱,辛辛苦苦把儿女拉扯大,却从来不求回报。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所以其实孝敬父母并不是养着他们,而是常回家看看,亲,你是否有所悟,你常回家看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