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桂林六塘镇的老家,看到书桌上的相册,看着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仿佛看到了父亲在农信社工作的点点滴滴,也看到了农信社的发展历程。每每至此,总会驻足许久,思考很多,以至于满怀敬意,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父亲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的农信人。从自己记事以来,父亲当年办公地点是在农业银行的网点,只有几张破旧的桌椅、几把木制的大珠算盘、几支黑色的大头钢笔、几个印台几本账本,这些仅有的几样办公用品好像就是农信社的全部家当了。
记忆里父亲整天背着一个粗布背包,走村串户,起早贪黑,风雨无阻。那时候家里穷,母亲在家里养猪供我们读书,还种了6亩农田补贴家用,因为父亲在农信社上班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家里开支。父亲在家也从不闲着,总是摸黑到田间地头忙活开来,天刚蒙蒙亮就回来换上衣服,匆匆忙忙地赶到镇上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农忙时节,母亲总是算着稻谷哪天成熟,哪天才是周末,哪天父亲休息,为的就是趁着父亲休息的时候把稻谷收割了。那时候,在我家耕种的田间地头、在晒谷子的稻场,都会有前来向父亲咨询的农民,或是想贷款发展生产,或是卖了稻谷想要归还贷款。父亲每次都是放下农活,坐在田埂边上,就着沟边的水洗洗手,打开粗布背包,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打谷机的轰鸣声里夹杂着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金黄的稻穗旁总有父亲忙忙碌碌的身影,父亲就如超人一般,永远不知道劳累。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们这个大家庭如今有许多人都把农信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周末一起回家,每当说起父亲当年在农信社上班的艰辛,总会拿我的外甥来开玩笑。在他才3岁的时候,每次在镇上网点见到的外公,穿着工作服坐在办公室里,打着算盘写着账本,以至于回到村里看到的外公,牵着牛背着犁耙,挽着裤脚一身泥巴,则始终不肯叫外公。
时光荏苒。如今,我外甥都已经在农信社工作一年多了。仔细算算,父亲2002年退休至今13载,而我加入农信大家庭已有10年,我和父亲两代人的延续,从侧面见证了农信社发生的变化。昔日父亲办公网点那简陋的小瓦房、破旧的桌椅,如今变成了的宽敞的办公大楼、整洁的业务窗口;父亲当年经历的“记账抄花了眼、转账等瞎了眼、算账迷花了眼”,如今换成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电脑网络化,手机转账、跨行转账即时到帐;当年父亲经常穿的那件印着“热烈庆祝临桂农村信用社存款超1亿元”的圆领T恤衫我还记忆犹新,如今我们庆祝“广西临桂农村商业银行存款突破60亿”的宣传广告在LED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农信社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上一辈农信人的 “背包精神”,少不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缺不得他们“啃硬骨头、涉深水滩”的干劲。他们用以社为家的情怀,用青春谱写了属于他们的乐章,用汗水打下了让我们受益的坚实基础,给我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让我们有不断进步的舞台。父辈人挺直了脊梁,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岗敬业,不努力工作呢?
十年风雨路,我就如同一名勤奋的水手,接过父辈们传承下来的船桨,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这艘大船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向着梦想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