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腾飞不可替代的强大动力

“我与农信共进步的10年”主题征文大赛十佳作品

作者:南宁 韦哲勇    日期:2015-10-09 01:34:35

     “县长您好!您能不能叫农商行再给我贷点款?要不我那几千只乌鸡和上百头猪真的要饿死了……”、“县长,农商行的贷款下来了,我现在就去云南买田七种子。”这是我在百色市凌云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时经常接到类似的电话或短信。

 
   2013年7月,我到凌云县挂职,负责联系金融等部门工作。在这里,我见证了农信人蓬勃向上、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热情服务的精神,更参与和见证了农信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凌云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2011年贫困人口11.4万,占全县人口的58%。这种背景下,作为“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金融单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将承担着更大更重的责任。在凌云县,这一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身上。多年来,农商行在全县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余额中占比都在97%以上,始终担当起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上任伊始,我和农商行领导一道,深入企业、农户、养殖场开展调研。没想到,走到哪都说缺资金,大家抓住农商行领导的手久久不放“讨”要贷款。调研回来的一段时间,我的电话不断,几乎都是要我协调贷款的事。怎么办?一边是企业和农户急需资金发展生产,一边是农商行贷款规模有限等原因无法满足需求。我将调研情况向县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并就如何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一是财政出资,设立担保基金、财政贴息和特色农业保险,缓解“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缓释银行风险;二是完善政府管控资金存放与对“三农”贡献度挂钩的激励机制;三是结合实际试行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等。得到了两位主官的全力支持。同时,农商行紧紧围绕“三农”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担保方式、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行领导为解决贷款规模问题上下奔走,得到了自治区联社、百色办事处和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的大力支持。
 
    政银合作、多措并举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和作用。财政出资1200万元贷款担保基金设立了,贷款规模增加了,“信用村”示范效应和金融设施建设成果出来了,自动存取款机、商务POS机、桂盛通等共250多台自动服务终端覆盖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有力支持了田七、种桑养蚕、林下养殖等产业发展。
 
    凌云县羽腾制丝有限责任公司,是政府为发展桑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进的企业。近三年来,农商行给该公司贷款3000多万元,让利近200万元。县政府与该公司签订最低保护价协议,价格随行上涨,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仅2014年,该公司收购鲜蚕茧1825吨,收购费用6936万元,蚕农增收975万元。对全县桑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实现高效农业树立了典范。
 
    通过财政担保,农商行及时给玉洪乡的游金桃贷款40万元,解决了她3000多只鸡和100多头猪的“吃饭”问题。这个要强的农村妇女,几年前和丈夫结束在外打工生活,回家创办了一个养殖场和一个果场。由于是林下养殖,她养的猪和乌鸡肉质鲜美,供不应求。今年,她还成立了公司,跟阿里巴巴签订100万只乌鸡、每公斤60多元的销售合同,带领30多家农户共同致富,平均每户一年将增收几十万元。成为当地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这些,仅仅是一个小小缩影。2011年到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34元增加到5017元,增长55.1%;财政收入从1.22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增长46.7%;贫困人口减少4万多人。这其中,农商行功不可没。随着凌云县农商行“动力”的持续增强,“三农”腾飞将更快更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