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银行扶持“三农”的变与不变

广西平果农村合作银行采访记

作者:    日期:2015-08-11 15:44:50

     “农村合作银行,平果人自己的银行。”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却掷地有声地道出了广西平果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平果农合行”)与当地人们的密切关系。

7月中旬,我们来到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采访,从村庄到企业,还走访一些银行基层的服务网点,记者耳闻目睹了平果农合行通过金融创新,设计出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既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可以实现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变。许多情况令人深思,逐有三记。
    一个农民企业家的10年故事
    初次见到覃安勇,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自信、诚实。覃安勇是广西平果铝广邑门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广邑门业”),而1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电焊工人,如今覃安勇完美地演绎了“鲤鱼跃龙门”,成为本地身家过亿的农民企业家。
    生于平果县旧城镇同利村眼屯一个贫困的家庭覃安勇,1992年中专毕业后,他来到广东打工学电焊,当时他的想法就是在广东赚几年钱回家乡盖房子。可当他见到老板的时候,一下子就有了新的想法:人家这么年轻就能当老板,为什么我就不能呢?
    凭着对自主创业的执著追求,1996年他毅然回乡创业,成立一家装饰工程公司,从事不锈钢器具和家居钢质门的加工制造。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一开始,只能小打小闹,没形成规模,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只能凭借一副好手艺做着小作坊式的加工生意。2003年初,覃安勇前往中国“门业之都”浙江永康考察当地门业发展状况。考察后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才能创下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市场。2004年,他成立了广邑门业。
    在如今规模化生产的工厂门前,覃安勇内行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生意,靠着先进的理念、人性化的管理、工艺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广邑门业从2004年创立时的3000平方米的厂房、年产5万樘安全门的规模,迅速扩大到了目前的15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年产100万樘安全门的生产规模,公司员工达1000余人,年产值达3亿多元,目前,广邑门业产品销往广西区内各地、云南、贵州、广东和东南亚等。
10多年了,覃安勇一直没有忘记平生第一次获得平果农合行(以前的信用社)1000元贷款扶持。自从开始创业以来,“钱一直是个问题”,覃安勇说,就象自己家的银行一样,当他每一次遇到资金困难,平果农合行总是拉他一把,多年来,他先后得到贷款支持已达1亿多元。有政府和平果农合行的扶持,覃安勇打算打造一个当地最好的企业。
扶持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行车在山间小道上,望着沿路绵延的桑地,地里不时有农民在桑树地里砍枝伐条、追施肥料,同行的平果农村合作银行坡造支行行长杨斌说,可别小看了这一株株小扶桑,靠种桑养蚕,就是普通一名农家妇女守在家门口也能创造一两万元的年收入。
    杨斌说:“我们通过两方面支持桑蚕产业发展,一是发放小额贷款到农户,二是贷款支持缫丝加工企业。农户需要几万元贷款可以通过联保和信用贷款方式发放。可是,企业往往抵押物不足,抵押获得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
    坡造镇的利华茧丝厂是一家缫丝加工销售、蚕茧购销、鲜茧收购、烘烤等的农村乡镇企业。企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材料是蚕茧,而蚕茧的上市具有季节性,每年5-10月为蚕茧上市季节,企业必须在蚕茧上市季节大量收购蚕茧,才能确保全年生产的正常进行。“每年都需要向银行贷款3、4百万元收购蚕茧。”利华茧丝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要么互保,要么资产抵押。”这位负责人说,企业间的信任是个问题,互保行不通。资产抵押呢?但设备的抵押率非常低。除了设备,最值钱的也就是茧丝产品了。”
“最值钱”的茧丝产品能不能做抵押呢?平果农合行在2012年开始对利华茧丝厂进行贷款扶持,第一笔贷款为200万元,因当时利华茧丝厂没有任何固定资产抵押品,该行大胆创新,采用产品质押向利华蚕丝厂发放贷款。此后,平果农合行以茧丝产品质押方式给这家企业继续追加贷款,充分保证了企业在每年收购蚕茧的流动资金需求。  
    “蚕茧收购期限短,在资金需求上时效性极强。收购期内,一般需要集中兑付蚕茧收购款,量大且集中,收购款一旦不能及时筹措到位,将极大地影响蚕茧收购进度。”杨斌说,“一到收购旺季,附近的农民都会将蚕茧拿到这里来卖。如果企业贷不到款,资金到不了位,就不能及时收购农户手中的蚕茧;农户卖不出蚕茧,经济上遭受损失;同样,企业少收了蚕茧,企业生产加工就会出现因开工不足、部分设备闲置、效益低下等连锁反应。”  
    采用产品质押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收购资金。产品一推出,有效的解决了该企业融资难,资金紧问题。
    一个企业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就能托起一方经济。坡造镇贤强村龙怀屯唐建克光依托利华蚕丝厂养蚕一项每年都有近10万元的收入,成为村里的养蚕大户。在他的带动下,如今贤强村桑园面积发展到两千多亩,每年售茧产值达13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近几年来,平果的桑蚕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种桑养蚕已逐渐成为平果县的一大生态产业及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目前,全县种植桑树面积4万亩,蚕茧年产量达300万公斤。
    一个机构的变与不变
    走进平果农村合作银行贷款营销中心,在3000多个平方的服务大厅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个人贷款服务中心”和“三农”贷款服务中心。从贷款中心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上,记者直观地感受到平果农合行对金融服务创新意识与重视程度。
    “在银行不断进行规模扩张的时代,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区联社百色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平果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周桂春认为,要成功实现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变,要在思想上、管理上进行变革。在这种管理理念指引下,今年初, 平果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贷款营销中心。这不只是一次大胆超前的探索,也是一场深思熟虑后的变革。而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的专门设立,使那些中小企业主深切感受到融资服务的便利之时,变化就在平果农合行内外悄然发生。
    随着融资困难的加剧,如何服务好中小企业,让农村金融更好地发展成了平果农合行的重点课题。周桂春说,“增加配备客户经理也是我们服务中小企业的用心之举。”该行有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况,使小企业在银行的扶持下更好发展成为了可能。新办贷款5个工作日就能审批到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使平果农合行服务小企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贷款营销中心设立变的是崭新的品牌和更雄厚的支农实力,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支农方向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周桂春说,服务“三农”正是平果农合行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