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之乡村 惠之于民

广西农信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 “村村通”采访记

作者:    日期:2015-07-23 17:22:50

    车出平果县城,1小时后,沿着蜿蜒的山路,我们来到群山环绕的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坡造镇伏琴村布尧屯的助农取款服务点。
    伏琴村布尧屯的农村合作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就设在村头的村民王政文家中,王政文端正地坐在类似于银行柜台的一台自助终端前,熟练地操作着。
    看似简陋的设施,却无法掩饰这个小小服务点多用途的功能。王政文说,“这台自助服务终端除了不能开户外,存取款、汇款、缴费都可以办理。不仅吸引了布尧屯的村民来办理业务,还覆盖了附近好几个自然屯的966户村民。
    也许布尧屯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每一次在王政文家中取款的举动,已成为广西农信社多年来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 “村村通”,广西区信用联社这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改革创新的例证。
开启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时代
    “以往到镇上去取款汇款,既浪费时间,成本也很高。” 王政文告诉记者,自从家里安装了农村合作银行“桂盛通”POS机后,去外地进货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揣着现金了,村里做生意的村民也用这台自助机具付款、收款,“一天至少有5、6笔生意”。
    在布尧屯的助农取款服务点,记者看到王政文手上拿着一本工工整整记录的台账,台账里记录的取款记录大都在二三百元。原来,在这个金融服务点不仅能够办理转账,还可以依托王政文的自有资金实现小额取现功能。王政文说,每到农忙时,一天就有十几户村民来取款。他会对每一笔取款明细进行详细的记载,让取款人签字后由自己垫付,然后按月与镇上的农村合作银行进行逐笔对账。 
    一直以来,伏琴村是一个没有金融服务网点的“金融盲区”,村民办理一笔最简单的取款业务都要花费一个上午的时间,赶到数十公里之外的镇上银行网点办理。而从2012年11月开始,这里的农民在镇里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尤其是村里的那些老年人,拿着银行卡在助农取款服务点,很快就能取出每月几百元的新农保养老金。
    据了解,平果县有171个行政村,到2013年6月,已实现农村金融服务 “村村通”。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刷卡消费、转账、小额取现等多项现代化金融服务。
    平果县农村合作银行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成功实施,仅仅是广西农信社系统多年来全力搭建普惠金融服务“直通车”,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小小缩影。 
    以前,在广西广大农村由于金融服务网点少、汇款缴费不方便、农资结算难、发展农业贷款难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生活和生产致富的重大瓶颈。
    为此,广西区信用联社通过优化县乡网点、拓展支付渠道、开展“助农取款”服务、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等举措,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 2013年开始,投入2300多万元,在全区所有具备条件的13682个行政村设立了15568个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布放具有小额现金存取、转账汇款、消费、代发补贴、账户查询等业务功能的桂盛通自助结算POS终端,改善农村地区结算环境和支付渠道,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使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如同跳动的血脉一样,连通着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的“桂盛通”,把金融服务的触角伸向了广西农村的千家万户。 
    惠及“三农”的“民生金融”
    农村金融服务 “村村通”目标的完成,不仅让农民得到了生产生活上的便利,也有助于打通各种民生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金融”。
    红水乡位于广西融水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100多公里,全乡总面积133.84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28个自然屯。从该县的白云乡到红水乡,要翻越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黄奈坡,山顶常年云雾缭绕,通往红水乡的板大公路傍山而建,山高路险,遇上冰雪天气,人车通行十分困难。
    2002年,因无法保本运作,设在红水乡的信用分社撤点合并到白云乡,而这一撤,也撤出了环山而住21000多名红水乡群众的诸多无奈。红水乡高文村村民的低保户,多年来为了领取每月50多元的生活低保,都要翻山越岭到白云乡才能领取,而他们所在的高文村,距离白云乡信用社所在地70多公里,走路来回一趟需要一天的时间,坐车也要花费60多元的路费,领取低保金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随着中央扶贫政策和各种惠民补贴力度加大,村民外出务工经济收入逐步增加,存取款难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能有个银行开到家门口成了全乡人民最大的渴望。
    “不能让‘广西人自己的银行’这个承诺变成一句空口号!”在广西区农信联社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的战役中,红水信用分社被纳进计划加以实施。
    2010年6月24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一派喜庆的场面: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吹起芦笙、踩起踩堂舞,欢庆融水苗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红水乡重新设点开业。当天,村民自发地从四村八寨涌来,用自家的钱买来鞭炮燃放庆贺,把一直积攒在家中的现金拿来存进信用社。
    信用社红水乡重新设点开业,最大的受益人,就是红水乡的广大农民。
    广大农民能有个家门口的银行,尤其是那些身处老、少、边、穷、库区又缺乏基础金融服务的农民心中最简单的渴望。
    广西农信社系统因地制宜,2010年6月底前,投入1340万元,新增设21个县37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点,并全部正式营业。分别提前2年半、提前半年完成中央一号文件、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关于 “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目标任务。
    让金融服务“惠之于民”
    2006年,国家财政部门与广西农信社系统搭建起“中国农民补贴网”,全区近千万农户在农信社系统开户,每年国家发放给农民的各种财政补贴(如新农保养老待遇、新农合医疗补助、退耕还林补助、水库移民补助、农村低保、征地拆迁补偿款等),都以“一卡(折)”形式方式直接发放到户到人。
    但由于许多村屯金融服务的缺失,如何及时安全领取补贴成为困扰农民、财政部门和农合机构的难题。广西区信用联社于2012年依托人民银行“助农取款”以及银监部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和“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的平台,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利用供销社基层网点、村卫生室等,打造农信社便民点,农民朋友足不出村就可领取各种财政补贴,以及办理其它多项金融服务业务。
    显然,已经走进农村千家万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民生金融直接带来了民生改善。
    融水县安陲乡龙口村的覃老伯对此深有感触,“之前到乡里信用社网点领取养老金,几十里的路程,加上柜台排队,往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和几十元的交通费,中午再喝碗粥、吃碗粉什么的,这成本很不划算。现在好了,我到村里农家店的桂盛通上刷一下卡,就可以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了,也不用任何手续费,还能顺便查询余额,可方便了。” 
    这几年来,广西区信用联社要求全区农信社系统把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当做一项民生工程来推动。
    如今,广西区信用联社金融服务“村村通”目标的完成,仅仅是广西农村金融发展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在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长卷中,广西农信社系统仍然在浓墨重彩地挥洒着笔墨,未来或许还有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