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金融时报刊发题为《广西农信社 助扶贫产业再上台阶》的文章,报道了广西农信社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踊跃投身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扶贫人口小额信贷和涉农贷款发放目标任务的先进做法,彰显了广西农信社深耕八桂、服务“三农”的立社之本和坚定不移支农、支小、支微、支实的使命担当。
报道全文如下:
2020年11月20日,随着融水苗族自治县、那坡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过程中,当地农信系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西农信社发放了广西银行业99%以上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和60%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贷款,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为形成扶贫产业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而脱贫攻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挑战。受限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部分脱贫地区的产业体系是在政府推动或定向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存在产业本身基础相对薄弱、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等问题。因此,如何发掘并助力有发展前景的扶贫产业和主体逐步脱离帮扶,形成稳定发展和提升改造的内生动力,如何通过支持扶贫产业让脱贫农户进一步实现多元化增收,成为广西农信社目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新的重要课题。
传统农业走向三产融合
石秋香是广西融水人,今年是她回乡创业的第8个年头,她的公司也在今年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广西面积第二大县,当地海拔多在1000至1500米,其中元宝山主峰海拔2086米。较大的面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再加上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融水做强扶贫产业的难度。
对于这一点,石秋香在创业过程中感受颇深。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之后一直在深圳的一家医药公司从事市场拓展方面的工作。”石秋香告诉记者,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和经历,返乡后她首选的创业对象是灵芝。而在上山采购野生灵芝的过程中,她又发现了当地林下经济和高山红薯产业的潜力。因此在2015年成立广西柳州秋野家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公司(以下简称“秋野家”)后,灵芝、红薯、林下竹荪、香菇等农产品的购销与加工都被纳入到她的创业内容中。“当时的想法,一方面肯定是基于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周期,并以多元产品分摊风险;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收购并加工这些当地的主要农产品,帮助留在农村的妇女和老人增加一些收入。”石秋香的创业构思正契合了融水农商银行依托当地致富带头人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的金融扶贫思路,这让她在创业初期就拿到了该行5万元的信用贷款。
不过,之前积累的市场拓展经验并未在创业初期给石秋香带来捷径。“农产品不同于标准化的制造业产品,其规格和质量把控难度较大,这本身就给销售带来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因为地处山区,同种产品的物流成本是平原地区的两倍左右,相应产品在价格竞争方面并无优势。最关键的是,随着网购和物流业的成熟,产品的市场范围和竞争难度也随之增大。”石秋香谈到的这些也正是多数扶贫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农业产业所需要突破的瓶颈。扶贫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理念保守,本就基础薄弱,如果再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其产业提升难度就更大了。
考虑到农业产业本身的特性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石秋香确立了农产品供应链和加工并行的业务格局。以高山红薯为例,秋野家根据购销和深加工的需要采取“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红薯种植基地同时与种植户签约,通过提供种苗、生物肥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把控收购产品的规格和质量。“收购上来的红薯,品相好的直接走线上线下的鲜薯销售,品相不过关的我们会根据其特性加工成薯干、薯粉或是红薯脆片。”石秋香告诉记者,对于深加工产品,公司同样会通过研发和严把质量关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以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是没有替代品的,“难以取代的产品才有市场定价权,当地由于物流等原因造成的成本劣势才可能得以弥补。”
发展至今,秋野家已通过全国认定审核的扶贫产品有20个。为实现产品的质量和稳定产出,该公司在广西和邻近省份发展高山红薯种植共两万亩,2020年在融水新建大型电商鲜薯仓储、分拣、糖化、中转配送中心,并与3地联华超市签订了鲜薯产销供应合同,形成了稳定的加工和购销流程。在此过程中,秋野家还累计帮扶农户319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900户7600人,近年来总支付收购扶贫产品5877.892万元。“如今我已不是单打独斗了,除了有融水农商银行增信至50万元的资金支持外,我们在融水创业进行扶贫产品购销的公司之间也形成了合作关系,依托相互之间的平台和新媒体资源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和营销工作,形成了多赢。”当地“贝江村”品牌创始人,同时兼任融水电商中心主任的蒙可畅表示,目前入驻其平台的扶贫产品销量只有三成通过当地企业单位通过消费扶贫形式达成,其他部分都是通过线下门店或线上平台销售,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扶贫产业的内生性和稳定发展。“除了为我们提供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之外,融水农商银行还累计通过上线利农商城平台产品12种,累计线上线下销售贫困户农产品230余万元,进一步支持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而在桂林龙胜,农信机构对旅游产业的持续支持也帮助普通农户实现了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正位于龙脊梯田景区内,有贫困户1586户4658人。在采访中当地农户告诉记者,梯田的景致与其保护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耕作了,梯田的景致将大打折扣。但同时梯田实际面积小、耕种效益也并不高,再加上当地产业相对落后,农户选择留在当地耕种的意愿就更低了。为了缓解其中的矛盾,多年来当地政府贴息,由龙胜农商银行向龙脊旅游公司发放贷款,该公司再按门票收入的10%提取梯田维护费返还给农户,农户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由此实现了梯田景观保护和农户基本收入保障的正向循环。
而仅仅脱贫是不够的。要想从旅游产业中获得更多附加值并稳定当地农户收入水平,扶持好当地包括民宿、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在内的旅游消费产业主体也很关键。“事实上,龙脊梯田在10年前就有外来游客了,但当时多为摄影爱好者或是外国人,因为景点小众,他们对住宿的要求也不高。”龙胜农商银行副行长阳胜华曾在当地支行做过较长时间的信贷员,他告诉记者,龙脊梯田景区中所能看到民宿大都是改建后的,最初的民宿就是简单地由民居翻新而来。“随着龙脊梯田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过去木质的传统民居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2017年开始,当地民宿逐步开始了改建。”
“山中已千年”景观客栈改建是在2018年开始的。“当时预算总共需要300万元,主要的成本都花在了人力和损耗上。”客栈负责人表示。尽管目前村子里交通已经很方便了,但受制于地形,车道仍无法通到每一家民宿,再加上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物资损耗,无形中推高了改建成本。“我们还发现,游客选择民宿的方式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好的服务和口碑必将带来更大的客流量,民宿的改建需求也就更大了。”青山一号龙脊院子的负责人潘和附补充道。
就在此时,龙胜农商银行较早发现了其中的资金需求,推出了“龙脊金旅贷”,并通过线下宣传让当地更多的民宿和餐饮主体有了进一步提升的支撑力。据阳胜华介绍,“龙脊金旅贷”最高可以为旅游从业主体提供最高100万元的非抵押贷款。考虑到农户普遍缺少传统抵押物,该贷款以信用或保证贷款的方式发放,更多经营主体得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了较低利率的贷款服务。
利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的旅游淡季,潘和附也进行了又一轮的民宿改造。“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在网上订民宿的以年轻女性群体为主。这一发现让我在这一轮的改建和服务升级过程中有了更明确的标准。”在潘和附的民宿改建完成后,龙胜农商银行又针对经营情况,为其推荐安装了由农信银中心开发的“农信易扫Plus(聚合支付)”,帮助他掌握前台收银资金动态、绑定结算账号集结资金,方便进行财务管理。同时,通过安装V盾手机银行,潘和附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大额资金的汇划转存,不但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更为其提供了资金优质管理渠道。
据了解,除了农信易扫(聚合支付)外,广西农信社还应用由农信银中心推出的农信缴费易、农信e支付等线上支付产品广泛服务于辖内产业发展以及多个民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