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 2019-01-08 ■ 谢咏任
本报南宁讯 1月7日,笔者从广西农信社获悉,该社2018年新增贷款669亿元,同比增长14.31%,贷款余额达5345亿元,贷款增量、存量继续保持广西银行业第一位,为广西首家贷款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金融机构。
广西农信社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程度和信用环境,优化农村小额信贷期限、利率、额度等要素,适当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主动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切实加大农户贷款投放,持续提高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率和覆盖面,优先支持广西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积极为广西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对当地被纳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广西家庭农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名录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切实满足名单内经营主体合理的融资需求。
针对小微企业“担保难”“担保贵”难题,该社积极参与、主动营销,认真做好各类企业的信息收集、客户建档、评级授信等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信贷资金,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推动了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同时,该社为小微企业提供专门机构、专门团队、专门流程、专门考核机制和专门信贷规模的“五专服务”,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三进三送”专项行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此外,创新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推出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等融资担保方式,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担保难。还积极推进“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业务,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担保贵”难题。
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该社持续加大对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有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力度,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跟踪扶持期内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全力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有效信贷需求,帮助和指导贫困户用足用好扶贫小额信贷,努力做到“能贷尽贷”。同时,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乡镇和深度贫困村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信社发放了广西银行业99%以上的扶贫小额贷款、60%以上的扶贫龙头企业贷款,为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
按照“三去一降一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该社结合广西区内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支持制糖、食品、汽车、机械、林业、造纸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支持信息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和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等重点产业。同时,加强对“四基”企业信贷支持,强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双创”企业的金融支持。还加大对自治区及各级政府统筹推进项目、“一带一路”、“四个一百”项目(企业)的支持力度。
全区11家县级农合机构可办外汇
广西日报 2019-01-08 ■ 孟 晖
本报南宁讯 近年来,广西农信社主动融入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量身打造多项举措助推沿边金改。至2018年底,该社在沿边地区已实现了国际业务100%全覆盖,为推进广西沿边金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首先,该社以股份制为主导方向加快沿边地区农商行组建工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农合行达标组建农商行,为跨境企业和沿边居民提供沿边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区沿边地区农商行改制家数达到24家,占沿边农合机构数量的66.67%。
结合沿边跨境贸易需求,该社继续发挥在沿边地区网点众多的优势,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工作,组织开展实施跨境人民币业务平台建设。2018年,全区已有11家县级农合机构获得外汇业务开办资格。自该社上线边贸信息服务系统和边贸前置系统,并与越南工行、越南投行、越南军队银行及西贡商信银行签订业务合作协议以来,结算效率和业务量逐步攀升。截至2018年12月末,广西农信社共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5376笔,金额117.6亿元,其中边贸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15.86亿元。
为更好服务边民和边境贸易,该社还创新打造了“边民贷款封闭循环互市结算模式+借记卡+边民子账户”的“农信模式”,通过构建边贸前置系统与扶贫贷款、边民贷款配合,创新边民贷款封闭循环互市结算模式,推进跨境贸易交易的快捷、便利、安全办理。此外,对边民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提高到最高8万元,对边民生产经营性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20%,有效推动了互市贸易结算便利化、规范化。
“政银担”扶持南珠养殖户
广西日报 2019-01-08 ■ 何丽香
本报北海讯 “30年前信用社的800元贷款给我打下了进入养珠行业的基础,现在信用社又放贷48万元给我改进了生产。”说起对信用社对自己的支持,北海市铁山港营盘镇彬塘村的老珠农邓绍松赞不绝口。
邓绍松夫妻俩经营珍珠养殖行业三十余年,一直都采取粗放式的传统养殖方式,很难抵抗台风侵袭,珍珠贝的养殖成活率较低。他们渴望改善养殖环境,但苦于缺乏资金。2018年6月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北海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运用“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为他们办理了48万元的担保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北海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合理确定信贷支持南珠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支持南珠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
如运用“4321”新型政银担模式,对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成员开展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广西再担保有限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业务发生地设区市或县级财政按照4∶3∶2∶1的比例分担代偿责任,帮助小微企业摆脱抵押物受限的瓶颈。重点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产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资信好的南珠养殖企业。同时针对南珠养殖户(场)对资金需求“时间短、额度小、需求急、周转频”的特点,大力支持辖内南珠养殖户养殖珍珠、销售珍珠等,对养殖客户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产方面进行金融帮扶。
据了解,2018年该社已累计发放南珠养殖户贷款722万元,有效促进北海市南珠产业的发展。
广西农信社:“六个创新”服务小微企业
广西日报 2019-01-08 ■ 谢咏任
本报南宁讯 自去年来,广西农信社积极跟进国家扶持小微企业政策,及时推出“六个创新”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1月7日数据显示,2018年广西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居全区首位。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通过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扩大信贷管理权限、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积极推进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服务渠道建设。目前,全区农信社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35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种融资需求。结合小微企业特点,重点推出小微企业或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互保贷款”等信贷产品。同时,还推出多功能“易”系列信用卡,让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更“接地气”。
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如大力推广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创新推出信贷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
创新优化抵押产品,有效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符合产业政策、生产经营正常、经营收入稳定的相关企业适当放宽抵(质)押率,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
创新利率定价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创新优化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降低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信誉好的优质客户执行基准利率或甚至下浮利率。
创新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不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建立“限时办结制”,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同时,为小微企业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