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近半年,从“零”起步,漓江农合行的首批社区金融服务点已经出现了最“火”的增长势头:存款余额突破3800万元,服务客户数量超千户。已在城乡拥有成熟的营业网点布局,社区金融服务点又给市民“身边的银行”——漓江农合行带来了更加显著的新变化。
“零距离”服务:让“五个挺进”落了地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发展社区银行是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根本性措施,是改善金融生态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在美国,社区银行占商业银行总数的90%以上。
自从社区银行概念进入中国之后,不少银行机构已经开始了探索性的发展实践。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在打造社区银行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漓江农合行从去年12月开始筹备社区服务点,并于今年初进行布局建设。社区服务点选址以现有支行网点为依托,分为附行式社区服务点及离行式金融服务点,并贴近社区、单位密集区域,最大限度发挥社区服务点的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
漓江农合行各社区服务点或地处繁华商业街区,周边个体工商户密集、区域交通方便;或选址在居民区、学校周边,便于就近办理业务;或地处城乡结合部,有效填补支行与支行之间的金融服务空缺,广泛服务城乡居民。按照漓江农合行“五个挺进”的工作部署,社区金融服务点贴进社区、商圈,占据了金融服务的地理优势。在社区居民、商户和企事业单位,社区金融服务点贯彻落实“六扫”(即扫村、扫楼、扫社区、扫商铺、扫市场、扫企业)、“四进”(即进社区、进小区、进楼道、进门户)工作,积极营销洽谈社区服务点周边区域商户,如连锁超市等商户联盟合作事宜,确保“五个挺进”工作的有效落实。
错时服务:让客户群体更信赖
与传统银行网点相比,社区金融服务点的重要特色之一即是实行“你下班,我上班”的错时服务,将传统的营业时间9点至17点调整为10点至21点,让众多上班族不用为了办理银行业务匆匆忙忙地赶时间。虽然是一个小细节,却体现出社区金融服务点在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上的巧思妙想。
目前,漓江农合行社区服务点采取的是挂靠就近支行,由支行负责业务管理,社区服务点的员工结构为1+2模式,“1”为社区服务点1名主管客户经理——外勤副行长,“2”为2名外聘社区客户经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充足的人员配备,也为社区金融服务点的错峰延时服务提供了保障。
漓江农合行每个社区服务点的营业面积均为100平方米左右,按照“小而精”的配备要求,社区服务点内设有自助服务、金融业务咨询、便民综合服务三大分区,配备2到3名工作人员,不设柜台业务,存取款、转账汇款等基本金融业务均通过自助设备实现,并打造专门的个人类金融产品等。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提供业务咨询、指导,不办理人工现金、对公业务。
除了可办理电子银行业务、理财及个贷业务等金融业务外,社区金融服务点还能够提供传真、复印、WIFI上网、爱心雨伞、免费茶水、免费寄收小件快递等便民服务。
大服务格局:“身边的银行”新战略
“世界的漓江,身边的银行”,这是漓江农合行践行的经营理念。而社区金融服务点,正是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了一位身边的“好邻居”。
自首批10家社区金融服务点开业以来,漓江农合行已经成功把社区服务点建设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载体,以社区服务点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客户基础、不断充实服务能力、不断改善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真正建立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社区服务点,漓江农合行实现了为城镇居民、中心社区、社区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区域居民与产业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需求。
今年年底前,漓江农合行将再完成10家社区金融服务点的开设工作,进一步覆盖菜市、超市、商户、小区居民等金融服务重点地段,并加强与社区物业中心、社区家政服务中心等对接合作,以“信祥卡”为载体,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信贷授信,量体裁衣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图为社区服务点员工正在为客户办理电子银行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