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里主打什么品种?”
“南玉、红地球,还有温克。”
“价格怎么样?”
“最低能卖到3块,好的能卖到4块。”
“亩产能达到多少?”
“3000斤。”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毛竹山村葡萄产业时与农户的对话。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详细询问葡萄产量、品质、销路、价格等情况。他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桂林辖区农合机构紧紧围绕世界旅游城市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以支持乡村风貌改造和乡村振兴为己任,倾力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21年6月末,桂林市辖内农合机构资产总额达134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7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21亿元,占全市涉农贷款总额的51.2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2亿元,占全市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46.12%;贷款总量、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连续5年均居桂林金融同业第一位。
精准信贷服务 串起小葡萄的大梦想
毛竹山村党小组组长王新明说:“毛竹山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农信社的支持,正是在农信社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才成就了今天毛竹山的新生。”
毛竹山村是全州农合行天湖街支行的挂点联系村之一。多年来的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天湖街支行信贷员陈春林与村民们早已熟识,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也十分了解。了解到毛竹山村想发展葡萄种植,陈春林主动上门对接,入户调查,及时为村民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种植启动资金缺乏的难题。
据村民王世端回忆:“当时我们村只有30几户人,最初发展葡萄种植时没基础、缺资金,只有农信社愿意贷款给我们,靠着贷款来的30多万元启动资金才把葡萄种植发展成现在这样,不然当初哪有那么多钱种葡萄,搭架子,树大棚啊。”“我自己也是靠着当初向信用社贷的款种了1亩多葡萄,有了经济收入,送我小孩读了大学。你看,现在都扩种到5亩多了。”王世端乐呵呵地说,“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喽。”
近年来,桂林辖区农合机构累计信贷支持毛竹山村村民发展葡萄种植近2000万元,为毛竹山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注入金融“活水” 铺就助农致富路
“要尽快把信贷服务送到乡亲们身边,帮他们脱贫致富。”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农商行的一名乡村信贷员阳胜华多年来用脚步丈量着一条条山路,让金融“活水”流向一户户农民,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这只是桂林农合机构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桂林办事处辖区13家农合机构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截至6月末,桂林农合机构累计发放9.65亿元贷款,用于支持桂林市雁山区乡村风貌改造、恭城县“四区一带”生态与文化乡村建设项目、栗木镇城镇化示范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乡村振兴项目。同时贴近涉农市场主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增加涉农金融有效供给,加大“电商扶贫”力度,联系对接当地品质有保障、产品有特色、效益辐射贫困户的土、特、优农产品上架利农商城销售,上半年通过“利农商城”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额为921.61万元。
提升服务质效 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桂林农合机构以“党旗引领+金融先锋”的党建模式,引领普惠金融建设,推动“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工程,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实现党建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
平乐农合行通过大力推进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完善驻村驻点制度、普惠金融服务建设,创新申贷渠道、信贷产品和办贷模式,用好延期还本付息、普惠信用等国家政策,全力做好信贷支持服务,不断提高信贷支持深度、广度和精度。
全州才湾镇毛竹山村是全州农合行“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示范村。全州农合行充分把握当前“网红村”发展机遇,积极对接贷款营销、利农商城、电子银行业务等各项业务的拓展,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持续发力在离“三农”最近的地方。此外,还持续创新信贷模式,大力推广“新农贷”“信用村贷款”“易农宝”等支持农村经济生产的信贷产品,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