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 第01版 要闻用稿
8月31日,广西农信最新经营指标出炉,刷新了历史纪录:资产总额7454亿元,存款余额5353亿元,贷款余额3468亿元,桂盛借记卡发卡量2122万张……
这份集结全区农信系统从业人员汗水与智慧的成绩单,既是对十年创新改革发展的一次检阅,更是十年惠农轨迹的真实再现。
记者了解到:2005年以来,广西农信以自治区银行业20%的资金,发放了业内近50%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和63%的农户贷款。贷款年均增长率达26.22%,高于辖区同业平均增长率6个百分点,贷款增量连续9年居辖区金融同业首位。各项存款余额达5353亿元,是自治区联社成立时的10.75倍,是广西首家存款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这里高山林立、交通不便,属于老少边山穷的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即便如此广西农信还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广西区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韦家干看来,这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证明了广西农信坚持扎根“八桂”、深耕“三农”、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轨迹的正确性。
改革,轻装上阵焕发生机
成立于2005年9月28日的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自治区联社),通过十年改革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昔日的“杂牌军”、“老大难”单位,如今成为广西机构和人员数量最多、资产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强、服务网络最广的金融机构,通过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着力打造广西最大的普惠金融体系,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广西农合机构长期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是扶持弱质产业、弱势群体和高风险领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直接承担者,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沉重,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此,自治区联社督导辖属行社采取现金清收、抵债接收、债权转让、委托清收、核销呆账、市场化处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并落实大额贷款“一户一策”清收处置措施。
此时,广西区党委、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于2007年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攻坚战”,收回各类不良贷款本息32.19亿元,并出台了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帮助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资本实力和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7年4月27日,广西农信第一家县级农合行——广西鹿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由此拉开了广西农信改制组建农村银行的序幕。
按照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广西农信,体制机制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了轻装上阵。目前,全区9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已有16家农村合作银行、18家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农村银行(含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占比37.36%;支持有条件的农合机构发起设立3家村镇银行,进一步拓宽了支农支小渠道。
自治区联社还引领辖属行社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打造多元化、本土化、涉农化的股权结构,年均引入民间资本20亿元以上,确保资本和资产匹配增长,不断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改革发展,民营企业股本占全部企业法人股本的90.42%,调动了民间资本入股农合机构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广西农村金融供给状况,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性。
创新,探索多种惠农模式
十年来,广西农信把创新作为增强惠农与自身发展的主线,并贯穿其中。韦家干认为,农合机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点所在,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由之路。须主动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层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广西农信围绕辖区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推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惠农模式。其思路是联合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担保、农民贷款,龙头企业承贷、农民使用,通过订单、发放小额农贷等方式,支持农民发展种养业,引导农民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发展。
为了缓解农户贷款难,广西农信稳步推进“三权”抵押贷款,让农民手中资源变现。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外汇业务,支持发放边民贸易贷款。创新推出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贫困学生助学贷、库区移民权利质押“安心贷”、农民自建房“安居贷”、扶贫对象“致富贷”、党员信贷以及“金香蕉”和“金芒果”等特色信贷产品。主动降低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使更多的贫困农户得到农信社的贷款支持。其创新推出的“快乐贷”、“农贷易”、“安心贷”产品分别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二十佳金融产品”。
为了缓解企业担保难,广西农信根据企业、行业具体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量身打造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广西农信累计发放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贷款超过100亿元。
此外,广西农信还进一步延伸了对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如将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的育种、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等环节;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个环节,带动了17.9万户桑农发展生产。近年来,广西农信累计向缫丝企业发放贷款48亿元,为广西桑蚕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持。
定位,扎根“八桂”让利于民
长期以来,广西农信坚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不动摇,而且锁定支农方向不变、支农力度不减。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各项贷款达到1086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涉农贷款7761亿元。
谈到农信社的发展定位问题,韦家干阐述了观点,“三农”是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新常态下必须牢固坚守“三农”市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记者了解到,广西农信的做法是按照服务对象、行业特点、需求差异,细分客户群,开发符合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消费习惯的信贷产品。积极推广党员信贷、青年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通过调整贷款额度、期限,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贷款满足率和覆盖面。他们还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原来的最高3万元提高到最高5万元,部分县域提高到15万元。
据统计,自治区联社成立以来累计有693.25万农户在农合机构获得贷款,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6.21%。
为了让利于民,自治区联社专门下发涉农贷款利率管理文件,对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困难农户子女上学、治病医疗、扶贫开发、计生诚信户等扶贫济困的农户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一般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利率也执行优惠利率。对信用农户调增授信额度(最高可增加30%)、下调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最多可下调15%)。统一下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利率,每年为农户节约利息支出约10亿元。
不仅如此,广西农信为全区960万农户免费开立粮食直补、农资补贴、库区移民补贴等近40个项目的惠农支农补贴,免费代发惠农补贴5.14亿笔,金额2184亿元。推出“桂盛卡全球ATM取款免费”等17项便民惠民政策,每年让利客户近2亿元。免收网银转账手续费、降低跨行转账、取款手续费等,每年为龙头企业及其他客户节约支出1000多万元。自2014年起取消银行卡异地取款手续费,当年让利额达到1.62亿元。
渠道,提升科技支撑力量
十年来,广西农信努力提升金融科技支撑力量,着力抓好营业网点、自助渠道、电子渠道“三位一体”的服务渠道建设,构建了以营业网点为中心、自助服务点为辅助、电子服务机具为延伸的全覆盖金融服务渠道体系。
目前,广西农信的自动取款机数量居全区金融同业首位,是全国农信系统第一家使用农信银共享网银系统对外开办业务、第一家开通iPad银行的省级农合机构。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微信银行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据了解,2010年上半年,广西农信在全区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2013年,投入2300多万元,在辖属行政村全面布设桂盛通机具。2014年,实施金融服务挺进校园、专业(综合)市场、繁华地段、机关单位、社(园、商)区工程。截至今年8月末,广西农信营业网点2343个,自助银行服务设备5527台,在全区具备通讯条件的1.36万个行政村设立具备存取款、转账、查询功能金融服务便民服务点1.47万个,全区最大、也是唯一实现市、县、乡、村(街道)全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农民足不出村可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
广西农信十分重视合规建设,全面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专项自查活动,在辖属90家县级行社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联社抽查了27家机构,坚持边查边改,落实整改措施、时间和责任人,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强化行业审计,开展科技风险外包审计;积极推动安全保卫“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如今,广西农信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资本结构,以及创新能力、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社会知名度等都发生脱胎换骨转变,其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县域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因长期致力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建设,广西农信得到地方政府及主管单位的高度肯定,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获得广西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金融机构支持广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中国银行业法律风险管理先进单位”……
对于广西农信未来的规划,韦家干表示,在充分满足“三农”信贷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统筹发展部署等战略实施,以改革为动力,强化“三农”服务,推进转型升级。
图为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田阳县龙友百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百香果生长情况